当前位置: 首页> 中州农业> 正文

河蟹养殖入秋后水质和管理要点

    每到秋天,养殖河蟹进入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同时也进入极易死亡的阶段。养殖户若不注意加强管理、调节蟹池水质,可能因河蟹成批死亡造成重大损失。河蟹入秋应预防以下三种死亡情况:

    一、防自然死亡。俗话说,“西风起,蟹脚痒”,每年9~11月,都有一批生长两年的河蟹由“黄蟹”脱壳变为“绿蟹”,性腺成熟,步入生命的最后时期。凡是“脚痒”的河蟹,因性腺成熟,体内渗透压升高,已经不能适应淡水低渗透压环境,这种蟹必然要逃逸去寻找新的环境,最终大部分会自然死亡。对这些河蟹应及时抓捕出售,避免因自然死亡而失去经济价值。

    二、防消化不良死亡。“昼夜温差大,气压、水温的变化也随之加大,河蟹的食欲会发生变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死亡。这就是平时所说的“胀死”。防治办法:改良水质,定期用石灰水消毒;食物中定时加抗菌素和生长素;不喂或少喂植物性饵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特别是蚯蚓、田螺等高蛋白质饵料;投食要做到定时、定量。水温下降时要相应减少投饵量。

    三、防“感冒”死亡。白天黑夜温度变化大,水温差别也大,河蟹很不适应,容易“感冒”,并引发呼吸困难而死亡。预防办法:注意调节水位,防止水温剧变;注入新水时温差不可大于3℃;水面要多长些水葫芦、水花生等覆盖植物,但覆盖面积不能大于水面的1/2;天气变化时要加深水位。

    注意调节蟹池水质

    池塘养蟹,水质的好坏至关重要,它不仅影响河蟹的生长速度、成活率,同时也影响成蟹的个体规格、饱满程度、背甲的颜色,以致影响经济效益。秋季是河蟹的生长旺季,蟹池水质容易变坏,尤应注意调节好水质。

    若想调好水质,首先要知道水质的好坏,一般黄褐色、淡褐色、淡油绿色的水质较好;暗绿色、蓝绿色的水,水质趋于变浓变老,有变坏危险;而若呈红棕色、茶褐色、黑色,则水开始变坏;水若混浊,有气泡冒出,水带苦而腥,有黑褐色、铁锈色、铜绿色浮膜等,说明水质很差。

    平时管理中,要注重水质的调节,主要方法有:

    一、加注新水。首先调节好水位,夏季水深保持在1~1.5米,秋季则应保持在1.3~1.5米。其次要定期换水,夏初,每10~1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6~9月份每周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至1/2。换水时要注意水质新鲜。

    二、栽植水草。水草既是河蟹的附着物,又是其栖息、蜕壳的隐蔽场所;还有吸附水中的肥料及遮挡阳光等作用。栽植的水草主要有水花生、苦草等。栽植面积可占池水面积的30%。

    三、开增氧机。可安装增氧机调节水质。用增氧机要坚持“三开两不开”。即:晴天中午开机,阴天时次日清晨开机,阴雨连绵或水肥蟹多,半夜开机;傍晚不开机,阴雨天白天不开机。

    四、适时施肥。适时施用一些化肥(尿素、过磷酸钙),可较好地调节水质。注意不要施有机肥。

    五、其他方式。(一)每10~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这样既可调节水质,又可增加池水钙质,利于河蟹蜕壳。(二)水中蓝藻过多,水质不好,全池泼洒硫酸铜,杀灭蓝藻。(三)每立方米水体用石膏粉20~30克全池泼洒,连用3次,每次间隔3~4天,杀灭池中青泥苔,调好水质。(四)施用光合细菌,使其形成优势种群,借其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很好地调节水质。

    若水质太浓或变坏,应采取急救措施,首先换水1/4至1/3,连续两遍后,用生石灰混合河泥成浆泼洒;待水变色后,适当搅动池底,施用一些化肥调节水质。

    加强河蟹管理

    一、加强防逃设施。秋季的大风大雨会刺激河蟹外逃,故雨季之前要加高加固塘埂,检查防逃设施,并备好防汛物资。另外,蟹池边不能有高秆作物,防逃墙四周最好做成圆弧形。

    二、科学投饵。在秋季应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如豆饼、小麦、南瓜等),以利于河蟹聚积体能。秋季正值河蟹育肥时节,应适当增加螺、蚌、动物下脚料以及杂鱼等高蛋白饵料,每日投喂2次,日投喂量占河蟹体重的5%~8%。

    三、加强病害防治。秋季为蟹病的高发季节,极易发生大规模的病害。因而要定期采用内服药(如土霉素、板蓝根、脱壳素等)和外用药(甲壳净等)相结合的办法预防蟹病。最好每15天泼洒1次生石灰:平时应不定期地用漂白粉、蟹宁等泼洒全池。每月用土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拌饵投喂3~4次,立秋后应重点做好河蟹“抖抖病”的防治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二氯海因等药物全池泼洒,并结合用新型内服药物(如病毒克星、克抖灵等)内服1周,进行防治。

( 来源:神农网 作者:杲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