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州农业> 正文

“土猪”虽受宠回归却不易

  近两年,“土猪肉”成了“原生态”、“安全”、“高营养”猪肉的代名词。“土猪”一时奇货可居,尤其春节期间,“土猪肉”在价格明显高于普通猪肉的情况下,销量仍呈高速增长。普通猪瘦肉每公斤30元,而“土猪”瘦肉则高达五六十元,甚至更高。

  “土猪”指本地猪种,相对“洋猪”而言。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消费者对肉食品质由过去的动物脂肪转向动物蛋白,由于“土猪”肥肉率高,经济价值低,同时也因为瘦肉型“洋猪”显著的经济效益,“洋猪”逐渐占领我国猪肉市场。因为引进的“洋猪”体形大、生长快、料肉比高,能为养殖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所以迅速在国内普及。目前,我国出栏的生猪95%是引进的洋品种猪,其中以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杂交的“杜长大”猪为主。这些猪原产西方国家,一头“杜长大”猪四五个月就能长到100公斤左右,而地方“土猪”则需要一年多的漫长饲养。因此,“土猪”逐渐被市场淘汰,有些品种甚至面临绝种。

    近两年,市民对猪肉的需求,逐渐由过去补充动物蛋白质的“爱吃瘦肉”,转变到开始追求肉质风味,传统“土猪”以其肉质风味优势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基于消费者对口感和安全上的追求,各大猪肉销售商也纷纷打出“土猪”的招牌。“肉质鲜美”、“不饲喂饲料”、“喂甘薯、青菜和牧草”、“山上放养”、“出栏时间超过13个月”成为描述“土猪肉”的主要广告语。在这样强大的广告宣传和消费者心理作用下,“土猪肉”似乎代表了原生态养殖(土养)的猪肉。

    而实际上,“土养”指的是:“喂养纯天然饲料、没有人工添加、放养”,其对应的概念是“圈养”。也就是说,“土猪”并非就一定是土养的,本地猪也不一定就是土养的,不一定是喂纯天然饲料,没有人工添加和放养的。而市场上的“土猪”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猪到底“土不土”全凭商家说了算。

  实际上,真正的“土猪”要回归市场还是十分困难的。这是因为目前猪肉市场对土猪的推广很不利:首先是销售渠道,超市内的猪肉划分是按部位,比如后腿、二刀,没有按照种类分,更没有按照可溯源体系分。总体来说,分类体系是粗糙的,各种猪肉没有分档定级,导致特色品种市场空间狭小。其次,市场配套不完善,对养殖起着服务和引导作用的生猪合约,在设计交割标准时没有考虑到“土猪”的特性,目前多以背膘厚度对生猪论质,控制生猪的瘦肉率,迎合大众消费趋势,保证交割后的经济价值。而根据畜牧部门公布的“土猪”正常生理指标,这些猪膘厚身轻,与交易所的标准格格不入。

  消费者呼唤“土猪”的回归,实质是呼唤健康绿色的养殖模式。消费者喜欢“土猪”,是希望餐桌上的猪肉,不管是“土猪”还是“洋猪”,都是自然长肉、出栏的猪,而不是吃违禁添加剂长大的猪。 

( 来源:河北科技新闻网 作者:童海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