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州农业> 正文

高温干旱天气水产养殖生产管理应对措施

7月以来,我省晴热少雨,省内多数地区相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水产养殖业面临严峻挑战,稳产保供压力骤增。当前渔业管理部门和水产养殖户应积极做好应对,强化养殖细节管理,将当前不利天气对渔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确保渔业稳产保供。  一、因地制宜、科学调度,合理利用水资源,适度提高养殖水位,保障渔业生产正常运行。  1、积极协调好渔业生产与生活用水、农田灌溉的关系,制定科学的用水调度方案。积极采取疏浚沟渠、引水灌溉、二级提水、就地凿井等办法加深水位,保障渔业正常用水和水位,鱼类养殖池塘水深可加至2.5米~3.0米,虾蟹养殖池塘可根据水草长势、水体透明度、可灌深度等酌情加深,确保水草可见光照。有条件的地区可全天候加注井水。  2、养殖过程中减少换水频率或不换水,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  3、对于旱情严重、补水困难地区的成鱼养殖池,积极引导养殖户采取抬网捕捞方式将达到上市规格的商品鱼捕捞上市,以减小池塘承载量,降低缺氧泛塘风险。  二、调整投喂,确保溶氧,强化水质调控,营造良好池塘养殖环境。  1、鱼类养殖应降低投饵率,控制在2.0%以内为宜;虾蟹类养殖应尽量减少或不投喂冰鱼,改用高品质专用颗粒饲料。投喂时间上午提前,下午延后,避开水温正高时。投喂时可在投饵区架设进水管,投饵前提前加注井水或者深层水,以降低投饵区水温。  2、及时、科学使用增氧设备,适当提前开启时间,延长关机时间。对于虾蟹养殖池,应设置微孔增氧或水车式增氧等,存塘密度大的二者需配合使用,防止缺氧。  3、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质。每隔10天~15天,鱼类养殖池每亩每米水深用生石灰15千克,虾蟹类养殖池每亩使用生石灰5千克,化水全池泼洒。  4、每5~7天周期、交替使用光合细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和乳酸菌以扩培为主,扩培过程中避免阳光暴晒后活菌死亡,使用前1天配合强氧化型底质改良剂效果更佳。  5、虾蟹养殖池应及时清除漂浮水草,早、晚气温稍低时,轮叶黑藻要及时割草头、疏出通道,保持水面下20厘米~30厘米,减少夜间耗氧,防止底部缺氧,漂浮的伊乐藻在活力尚可的情况下可固定于水面下。  6、对缺草、少草的河蟹养殖池,可移植部分水花生、水葫芦等,以生物浮床形式固定,可起到较好的水质调控作用和遮阴效果,搭配10%~15%覆盖率的浮萍效果尤为明显。  7、定期检测水体溶氧、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根据检测结果,及时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  三、强化预防,减少应激,加强病害防控,筑牢水产动物免疫防线。  高温干旱期,水产动物抵抗力弱,发病率增加,一旦发病,传染速度快、感染率高,尤其需要关注。  1、定期拌料内服抗应激制剂和免疫增强剂如维生素C和免疫多糖等,增强水产养殖动物抗应激能力和免疫力。  2、如遇天气突变或水质急剧变化,全池泼洒维生素C(200-250克/亩),提高抗应激能力。  3、饲料投喂前可拌料内服微生物制剂如乳酸菌、丁酸梭菌等或经乳酸菌、EM菌密封发酵3天~5天后使用,调理水产动物肠道,调节水质。  4、高温季大宗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频发,应及时确诊,可使用温和型消毒剂如碘制剂、戊二醛、苯扎溴铵、二硫氰基甲烷等进行针对性控制,不得使用刺激性强的消毒剂、杀虫剂、硫酸铜及杀藻剂等。  5、河蟹养殖池如发现“抖抖病”症状,且伤亡较高,及时起捕以“六月黄”上市,减小存塘密度,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损失。  6、加强夜间巡塘,关注天气变化,备好发电机、增氧颗粒等应急设备及物资,以应对停电、强对流天气等引起的池塘缺氧。  7、如出现大量病死水产动物,及时捞起,进行无害化处理,选择远离水源、河流、养殖区和居住区的地点挖深埋坑,先在坑底铺垫2厘米厚生石灰,然后将死亡动物置于坑中,最后撒一层生石灰,再用土覆盖,防止病原传播,污染养殖水体。(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来源:安徽科技报

编辑: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