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奇台总场,高达3米的成片玉米挺拔向上,郁郁葱葱铺天盖地犹如青纱帐。农场副场长赖军臣看着长势良好的玉米自信地说:“今年农场10万亩玉米差不多还能达到平均亩产1200公斤以上!”
这个预期目标几乎是我国玉米平均亩产421公斤的3倍!奇台总场为何有如此底气?这得益于农场连续多年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2021年7月20-21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举办的“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现场观摩会在第六师奇台总场和第四师71团举办,记者和农业科技工作者、种子企业、规模化生产合作社等共同观摩,探寻玉米高产背后的科技良方。
记者了解到,奇台总场和71团曾多次刷新我国玉米高产纪录和大面积高产高效生产纪录。早在2013年,奇台总场春玉米试验田亩产达到1511.74公斤,这使得全国玉米首次跨上了单季亩产一吨半的新台阶。而在2020年,奇台总场玉米示范田最高亩产达到1663.25公斤,实现了全国亩产最高纪录的大幅提高。在生产上连片应用,71团万亩平均亩产达1229.8公斤,亩均净利润达1110元以上。
屡次夺魁创造纪录的示范田均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栽培生理创新团队主持创建,技术支撑指向“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第六师奇台总场和第四师71团是作物栽培与生理创新团队长期开展研究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的基地。
栽培生理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李少昆介绍,在2002年美国玉米最高亩产已经达到1850公斤,全美平均亩产达到580多公斤,中美玉米产量差距如此巨大。那么如何大幅提升中国玉米产量呢?必须找出适合中国玉米高产的科技良方。自2004年起,李少昆带领团队成员,长期坚持开展玉米高产潜力途径探索与关键技术研发。
美国玉米大田种植密度平均每亩为5500株,而我国玉米收获株数在3500-4000株,种植密度存在较大差距,这就意味增密增产增效空间较大。李少昆团队率先在高产道路上开始了增密探索。
密植并非简单的密集种植,因为玉米种植密度的提高也易导致株高升高、穗位高升高、秃尖率升高“三高”问题,而且茎细、弱、韧性差,极易倒伏,同时容易出现空秆、发生病害、虫害。合理密植要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及养分资源,同时要优选适合当地的高抗高产的耐密植品种。
在奇台总场和71团示范田里,记者看到了现场长势喜人的玉米个体高大、整齐度高,而且这些玉米植株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茎秆坚韧、植株收敛。李少昆介绍,这样的植株形态才能耐密植,抗倒性也强,风一刮,随便摇摆都不会倒。
“过去人们提良种配良法,种植方法要适合品种需要,也就是品种优先,但现在我们颠覆了原有理念,确立了科学的种植技术模式后,再去寻找适合的品种。”李少昆说。一直以来,研究团队都在筛选符合高产特征的品种:耐密、抗倒、抗病、适合机械收获、后期脱水快。如“登海618”等品种脱颖而出,成为当地的主栽品种。
李少昆团队最初在第六师奇台总场和第四师71团试验示范时,农场玉米平均亩产在650公斤左右,这个产量放在全国看也是不低。但李少昆却认为,新疆光热资源优势明显,增产潜力还很大。
赖军臣服气地说:“开始大家半信半疑,仅仅几年时间农场职工就看到了效果,用了李老师的种植方法,产量有四五百公斤的提升。现在农场10万多亩玉米全部采用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的种植方式,1200公斤只能算平均水平,个别种植能手甚至能达到亩产1400公斤。”
记者了解到,“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技术”以密植高质量群体调控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配套单粒点播、秸秆还田、机械籽粒收获等关键技术,通过提高种植密度扩大群体来挖掘产量潜力,明确了“密植增穗增产,培育高质量抗倒群体,增加花后群体物质生产和高效分配”为核心的产量突破途径,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实现穗多、穗大、粒多、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高产之后,玉米高产潜力途径探索方向是什么呢?李少昆回答是高效,实现水、肥、农药等农资投入按需供给、高效利用。在玉米生产面临的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下,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和增产增效的协同,是我国现代玉米生产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发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中州商贸网--www.zzsmw.cn
本文链接: http://www.zzsmw.cn/nongye/66379.html
下一篇
桃花开春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