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中州快讯> 正文

河南“土特产”的出海新思路

9月中旬,第二届中欧地理标志论坛在河南郑州召开。尽管本届论坛已落幕,但是纵览论坛议题、专题讲座等议程,无不为河南“土特产”的出海贡献新思路。

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一种重要类型,地标产品全称地理标志产品,即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土特产,区别在于,地标产品具有相应的标准、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保护等特点。经营土特产的企业,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申请使用地理标志,这样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

因此,本届论坛在河南郑州落地,本身就是一场知识产权的普及活动。根据记者观察,本届论坛召开前,身边不少人对地理标志、《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等概念并不清晰。

地理标志概念的传播,促进了知识产权的普及。当前,我国正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之间具有相互促进、融合共生的紧密关系。

不过,大多数人很少直接接触科技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而地理标志作为接地气的知识产权类型,有利于建立人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

《协定》于2021年3月生效,我国首批100个地理标志正式获得欧盟保护,其中包括来自南阳的西峡香菇、香花辣椒。对经营地标产品的国内企业而言,有了《协定》认证,在重视知识产权的欧盟国家市场上,便于销售渠道的开发和产品权益的保护。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论坛带来了地标产品深加工的新命题。根据记者观察,论坛现场,不止一位分享嘉宾都提到了中欧地标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国内地标产品以土特产、初级农产品为主,大量的欧洲地标产品则是制成品,比如奶酪、葡萄酒、火腿等,附加值更高。

我国地标产品并非没有深加工,新命题从何说起?其实是产品力的问题。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对食材的原汁原味、对厨艺的高水准要求颇为讲究。然而,在这样的饮食文化下,原本是地标产品的食材及经营企业,成为了一道道知名菜品的素材、一家家餐饮品牌的原材料供应商,以地标产品为主体的深加工“爆品”有所缺失。

另一方面,如果地标产品流入食品加工企业,国内消费者对经过深加工的地标产品,其接受度、信任度仍在培育。怎样做出让国内消费者满意到尖叫的深加工产品,无不考量着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

“地标+文旅”的跨界新玩法在本届论坛得到了输出。“推广地标+文化遗产和旅游”是本届论坛的主题之一,“中欧地标产区与文化遗产和旅游”又是本届论坛的议题之一,足见地标产品与文旅关系密切。

吃、买、玩是人们外出旅游的重要活动内容。正如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的火热,一个地区的文旅受到追捧,当地饮食大概率是做出了贡献。论坛现场,福建的安溪铁观音产区、吉林的长白山人参产区等地,都介绍了“地标+文旅”的操盘经验。

河南拥有丰富的地标产品资源、文旅资源,接下来如何加强跨界融合,比如伴手礼、研学游等产品服务的开发,值得探索与尝试。

本届论坛还共享了地标产品走向全球的渠道线索。比如,中豫港务集团正充分发挥优势资源,谋划在现有陆港园区建设河南地标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同时将积极探索“地理标志+”发展模式。

此外,我国在海外设立的中国文化中心、遍布全球的中餐馆以及海外渠道相关成熟的出海中企,如何跟这些平台进行地标产品的展示和推广,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协调,也需要企业同频跟进。(大河财立方 记者 张克瑶)

河南“土特产”的出海新思路

原文链接:https://www.henan100.com/news/2024/1211377.shtml



豫公安网备41032902000354号